在ELISA實驗中,樣本測值偏低的現象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除了樣本處理、試劑保存和操作規范等常見問題外,假設實驗操作完全正確且標準曲線良好,樣本測值低的原因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樣本本身的含量可以被檢測,但因實驗操作等原因,樣本測值不在ELISA試劑盒的檢測范圍內;二是分析物在樣品中的濃度本身偏低。接下來將分別探討這兩個方面導致樣本測值偏低的因素及其解決方案。
一、樣本本身含量可被檢測,導致測值低的原因
1. ELISA試劑盒的保存: ELISA試劑盒應按照規定的方法進行保存,實驗者在購買時需特別注意不同組分的保存方法。
2. 樣本上樣前的準備: 此過程包括樣本制備、保存以及是否經歷過反復凍融。樣本制備必須依據樣本類型采取不同的方法,血清、血漿與細胞裂解液的制備方式各不相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保存的溫度和時間。通常推薦樣本制備后分裝于-20℃或-80℃保存,避免長時間儲存以防目標蛋白降解。并且要避免反復凍融,因為這會導致樣本降解。
3. 稀釋方案: 樣本稀釋對實驗成功至關重要,稀釋過度或不足均可能導致測值偏低。對于稀釋過度的情況,實驗者應在正式試驗前先做預實驗,以確定樣本的有效性及最佳稀釋倍數。而對于稀釋不夠的情況,可導致“鉤狀效應”,當樣本中目標物含量過高而未經過正確稀釋時,會出現假陰性反應。因此,建議在正式實驗前進行預實驗。
二、分析物在樣品中的濃度本身偏低
在很多情況下,客戶的操作沒有問題且標準曲線良好,但檢測的樣本依然不在檢測范圍內。例如,某些細胞因子在非炎癥狀態下測值會非常低。針對這種情況,建議根據文獻選取適合的樣本類型,并考慮使用高靈敏度的試劑盒來提高檢測的敏感性。
三、被忽視的關鍵干擾因素
1. 樣本基質效應: 某些生物樣本中的脂質、血紅蛋白或異嗜性抗體可能導致目標抗原被掩蔽。建議通過對樣本進行稀釋并觀察OD值的線性變化來驗證基質干擾。
2. 抗原表位構象變化: 在長期儲存或反復凍融后,某些蛋白可能會發生降解或聚集,導致ELISA抗體無法識別。例如,凍存超過3個月的樣本最好重新采集,且分裝時應避免使用EDTA抗凝管。
3. 酶標板邊緣效應: 實驗人員常常忽略96孔板外周與中心孔的溫差,應使用濕盒培育以減少液體蒸發,保持濃度的一致性;也可考慮棄用邊緣孔或者調整溫度。
4. 標準品復溶誤差: 凍干標準品復溶時若未充分震蕩可能造成局部濃度差異,因此建議通過納米級濾膜進行過濾并分裝。
5. 儀器校準: 蛋白質分析儀的光路系統需每6個月進行校準,在實驗前通過空白孔測試動態范圍,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
通過上述分析,結合新葡萄8883官網AMG的品牌資源,實驗人員可以有效地排除干擾因素,提高ELISA檢測的準確性,進而獲得更可靠的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