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準確感知語音對后續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傳統研究往往依賴注視時間的測量,難以全面捕捉嬰兒的復雜反應。本研究專注于嬰兒語音感知中的面部情感變化,采用自動化面部表情分析技術,探討了嬰兒在面對母語與非母語時的面部變化與感知調諧能力之間的關系,旨在揭示面部表情分析作為注視測量的補充潛力,為早期語言發展研究提供更加豐富和精準的工具與視角。
嬰兒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內,語言能力的發展經歷了從廣泛感知到精細區分的顯著變化。初期,嬰兒能夠區分多種語言中的音素對比,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對非母語音素的敏感性逐漸降低,而對母語音素的分辨能力則顯著提高。這一過程被稱為感知調諧(Perceptual Attunement),反映出神經可塑性和突觸修剪在關鍵發展期的重要作用,并與后期的語言技能正相關。傳統的感知調諧研究主要依賴注視時間的測量,即通過比較嬰兒對新聲與熟悉聲音的注視時間差異來判斷其區分能力。然而,感知調諧并非一個統一的過程,它受到語言和社會環境豐富性的影響。例如,雙語嬰兒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來調理其語音類別,而社會互動豐富的環境能夠增強嬰兒對語音對比的學習。
鑒于上述多元影響,僅依賴注視時間這一單一測量指標可能無法全面捕捉嬰兒在感知調諧過程中的細膩反應。面部表情能夠提供有關嬰兒情感狀態和認知參與的額外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揭示感知調諧過程中更復雜的機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將面部表情分析作為注視時間測量的補充工具,以更深入理解嬰兒在語音感知過程中的情感與認知反應。
本研究中,受試者為東京的日語單語嬰兒,按照年齡分為9個月和12個月兩組。在母語音素的區分實驗中,9個月組有31名嬰兒,12個月組有33名;在非母語音素的區分實驗中,9個月組有29名,12個月組有29名。每個嬰兒需要參與包含兩組會話的實驗,即母語刺激(日語)和非母語刺激(英語)的會話。實驗在隔音的實驗室內進行,視覺刺激通過顯示屏呈現,音頻刺激通過前置揚聲器播放,嬰兒坐在照顧者的腿上,以降噪耳機播放音樂以屏蔽音頻刺激。實驗者通過攝像機觀察嬰兒,并記錄其注視情況。
實驗采用改進的視覺習慣化范式,包括預測試、習慣化、測試和后測試四個階段。習慣化階段中持續呈現一種語音類型的刺激,直到嬰兒達到習慣化標準。測試階段則包括不同的試次,注視行為數據通過記錄按鍵數據分析。整個過程中使用了諾達思的嬰幼兒面部表情分析系統(BabyFaceReader),它能夠檢測面部標志點,并分析面部肌肉運動。通過生成面部動作編碼系統(FACS)數據,研究者分析了特定的情緒效價和喚醒度。研究重點還包括對特定消極情緒(AU3+AU4)和積極情緒(AU12)的分析。
在注視行為分析中,研究者使用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得出,9個月和12個月的嬰兒在母語語音感知中均表現出顯著的區分能力,而對非母語語音的區分能力顯著降低。此外,后續對面部表情的驗證性分析顯示,情緒效價隨著試次數量的增加而顯著變化。這些發現表明,面部表情分析可以作為對傳統注視時間測量的有效補充,尤其是在捕捉習慣化階段的情感變化方面。
通過將面部表情分析融入傳統的注視時間測量,研究探索了嬰兒在視覺習慣化范式中的面部情感反應,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對母語和非母語語音的感知調諧。這些結果強調了**新葡萄8883官網AMG**在兒童早期語言發展的研究中可能發揮的重要作用。不過,未來的研究應繼續探討面部表情分析在不同實驗設計和刺激類型中的應用,以深化對嬰兒情感反應和參與度如何影響語言學習的理解。